2025 年 3 月 29 日晚,一辆小米 SU7 标准版以 116km/h 的时速开启 NOA(导航辅助驾驶)功能行驶,系统在检测到施工路障后仅提前 2 秒发出减速提示,驾驶员接管后未能有效避险,最终以 97km/h 的速度撞击隔离带水泥桩,导致电池包热失控爆燃,3 名乘员不幸遇难。

小米 SU7 高速碰撞爆燃事件,后遗症还会持续很久,留给我们很多值得反思的问题。

雷军在小米 SU7 发布会上宣称的 “全球最严苛电池安全标准” 与事故现场形成强烈反差。

燃油车油箱都是防爆的,得把油箱撞漏了,然后接触到明火或者电火花或者高温部件才有可能着火,而且燃油车即使着火了也不会影响车门锁的开启,烧遍全车也需要比电车更多的时间。电车整个底盘都是电池,只要任何一个电池组漏液起火,就会连锁反应,过火速度也不是一般的快,最要命的是电车都是全车电控,车企又喜欢藏机械锁开关,所以撞击后车门无法正常开启的概率要远远大于传统燃油车。区别在于电车是爆燃,几秒内就能整车全部燃烧起来,油车火势是一点点增强的,逃生时间比电车充裕很多。

其次,AEB 功能(又称自动刹车系统。该系统检测障碍物行人、车辆等并自动施加制动)的宣传与现实脱节,量产车实际仅支持识别车辆、行人等 “白名单” 目标,只宣传很牛的地方,但对锥桶、水马等非标障碍物无响应,给用户造成了巨大的误解,这也是目前所有车企宣传功能时的通病。

另外,NOA 系统(中文翻译也有人叫“按导航辅助驾驶”或“领航辅助功能”,本质意思是,把“导航”和“辅助驾驶”结合,在原来L2辅助驾驶的基础上如车道线保持、自动跟车,加上车机的导航信息,自动变道)的缺陷,在碰撞前 2 秒才发出警报,远低于国标要求的 10 秒接管时间,且未强制减速至道路限速的 80km/h,导致驾驶员陷入 “生理极限接管困境”。

其三,本次交通事故中,小米SU7的车门是否能打开,官方还没有定论,也可能是设计缺陷,乘员难以在慌乱中操作。

安全不是营销工具,而是生命底线。

小米 SU7 事故以血的代价撕开了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安全遮羞布。当车企用 “14 层防护”“超国标 2 倍强度” 等话术包装技术时,让用户忽视了车辆的缺陷,把安全交给了车辆。

用户一定要知道“辅助驾驶”不等于“自动驾驶”。

按照国际自动机工程师学会(SAE)的标准,自动驾驶分为 L0 - L5共 6 个等级。咱们现在接触到的辅助驾驶,大多处于 L2 级别,只能在特定条件下提供部分的驾驶辅助功能。而真正的自动驾驶,至少要达到 L3 及以上级别。

达到 L3 级别的车,在特定场景下可以自动驾驶,比如在路况良好的高速公路上,能自己处理一些常规情况,像跟车、超车。不过,即便到了 L3,司机还是得随时准备接管车辆。只有到了 L4、L5 级别,才是完全意义上的自动驾驶,车可以在几乎所有场景下自主行驶,不需要人干预。但目前,真正能达到 L4、L5 级别的自动驾驶技术还在研发和测试阶段,离大规模商用还有一段距离。

很多人容易混淆辅助驾驶和自动驾驶,觉得有了辅助驾驶功能就可以解放双手、双脚,甚至可以在开车时玩手机、睡觉,这简直太危险了!


小米SU7.jpg



文章发布:2025-04-08

本文链接: https://shenzhizhen.com/post/7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