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10月13日,成都天府大道一辆小米电车高速碰撞后,车门即被锁死。车门无法打开,参与抢救的群众眼睁睁看着车上人员葬身火海,令人叹息。

如此惨烈现场,并非第一次。已经多次发生,当然也并非一家车企独有现象,矛头指向所有隐藏半隐藏式,遇事就打不开门的所有电车。

无论油车电车,隐藏或不隐藏门把手,解锁的原理和可靠性都是一致的。参照普通的屋门,上了锁的门,是无法从外部打开的,转动门把手也没有反应。解锁之后,锁舌依然在锁孔里,直接拉门也是打不开的,需要转动门把手,释放锁舌才能开门。所以问题出在释放锁扣上,目前绝大部分新能源车,门把手和锁舌没有物理连接,依靠门把手上的开关传递电信号给车门内的锁机,锁机再拉动钢索释放锁扣。锁芯上有两根钢索,一根连接到车内的应急机械开门拉手(强制规定需要配备),另一根连接到车门内的锁机。正常开门时,车把手发送电信号给锁机,锁机拉动钢丝,释放锁扣。假如车祸之后门把手的开关信号无法传达给锁机,即使车辆解锁了,门也打不开。

目前门锁争议的问题并不是隐藏/不隐藏门把手,而是门把手需要和锁扣有钢索连接,拉动门把手应该能直接拉动锁扣开门。

无论汽车有多么的高科技,多么的智能,安全,始终第一位的顺序不能搞乱。没把车主生命放第一位的企业,请不要去造车。你做不好,自然有人做得好。

小米SU7.jpg